英国把从广东引种的枇杷种植在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英文名为Loquat,是从枇杷的别名“卢橘”音译而成。南越人古时叫枇杷为“卢橘”
广州的潘先生近来久咳难愈,有老友记告之以“秘方”:眼下枇杷上市,将枇杷洗净连皮吃下可止咳。潘先生将信将疑地试了几次,果然“果”到病除。
每年仲春到初夏,是南国水果的淡季。冬天开花的枇杷,经过风霜雪雨的洗礼,以金黄色的笑颜,兴冲冲地来到珠江三角洲的街头,冲破了水果淡季的沉寂,善解人意,令人垂涎。
枇杷为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原产我国湖北与四川东部一带,今主要栽培于长江以南地区,已有3000多年历史。主产地的华东,枇杷是五月上市,所以北宋诗人梅尧臣赞曰“五月枇杷黄似橘”。而地处南亚热带边缘的广东,由于春天来得早,而有“三月枇杷金满枝”之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惠州时,就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物候观感。他说每年春天卢橘先熟,然后到杨梅。
诗中说的卢橘即是枇杷。1787年,英国把从广东引种的枇杷种植在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英文名为Loquat,是从枇杷的别名卢橘音译而成,可见“卢橘”一词,出自广州话。南越人古时叫枇杷为卢橘。
卢橘为什么叫枇杷呢?据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记载:“枇杷叶,形似琵琶,故名。”所以在古代,枇杷和乐器琵琶两名通用,误出不少趣闻。传说明代大画家沈石田某天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枇杷,并附来一信,信中把枇杷写成琵琶。沈在复函答谢时写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