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公告列表     要顯示所有粵語字,請下載字體庫  [Highyun  2006年5月22日]        
加入收藏
設爲首頁
搵站長
您現在的位置: 粵語協會 >> 嶺南文化 >> 南粵掌故 >> 處處有傳說 >> 文章正文
  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           ★★★ 【字體:
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
作者:曾應楓    文章來源:俗話廣州、粵語學堂《好嘢嚟贈慶》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1-10    

  古代的廣州,有著名的「三石」: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海珠石與珠江的得名,這裡又有一種傳說。相傳,從前光孝寺有個後花園,花園的旁邊住着一個姓趙的舉人。他的祖父是前朝的宰相,他自己則是個坐享祖先福蔭的二世祖,沒有眞才實學,卻喜愛古玩。有一天,來了個外國珠寶商,說要買他的家寶,但挑來挑去都搖頭,舉人祇好帶他到自己的書房挑。商人一眼看中他玉杯下的青石板,要高價收購。趙舉人暗地吃了一驚,這塊青石板是他在書房前的洗硯池裡打撈上來的,長約三呎,寬約一呎,厚半呎,當時見它晶瑩光滑,便放在書房裡,沒想到,那珠寶商卻說它是寶。珠寶商見他猶豫,知道這玩寶人原來不識寶,便改口說:「你若不肯整塊出讓,可將它分成三塊,我取中間一塊,你留下兩塊,我奉送酬金三千元。」
  趙舉人心想,反正這石板是不勞而獲,便一口答應了,雙方當即立下契約。當玉工將青石板剖開,中間的那塊玉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圖,上方群山疊翠,樹木青蔥;下方碧波蕩漾,東方旭日,一片耀眼霞光。趙舉人簡直怔住了,原來,這眞是無價之寶!但後悔已晚了。外國商人拿了寶石後,急忙在坡山渡口(即五仙觀附近)坐船回國。船走不多遠,突然大浪翻滾,把船拖回坡山。第二次開航,仍是如此。第三次開航,眼看駛出珠江口,怒吼的波濤卻將船打翻,連同珠寶沉到海底。原來,這件寶石形同中國河山,南海天神海將屢次把它送回未果,祇好將它沉沒海底。
  第二天清晨,船隻沉沒處浮起了一塊銀光閃閃的巨大海石,人們說就是那寶石了,便叫它海珠石,日日流經廣州的這條江因些叫珠江。
  事實上,海珠石不過是珠江中的一塊大礁石,長一百三十三米,寬五十米,儼然一島,因長期受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隨着潮汐的變化而似浮沉江面上。南華中路靠近海幢公園處有一條長一百五十米的花崗岩板石路面的街巷,就因靠近珠江,可見到江水沖擊海珠石時的波光閃爍,因而得名「珠海波光」。
  七十年前廣州修築長堤,把海珠石塡埋地底,人們再也看不見這顆美麗的海珠石。最近,在長堤開挖排污渠時,發現了已被埋藏了七十年的海珠石,廣州市政府決定讓海珠石重見天日。
  廣州的另一塊名石——海印石,其確切位置是在東濠的東側,大半條廣九大馬路就建在此石上。當年它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嶼,漲大潮時被波浪卷淹一半,形狀似印章,因此得名「海印」。
  明代萬曆年間,海印石上建有海印閣。清嘉慶年間改建爲京觀樓,供人登臨,觀賞珠江景色。清同治年間改建爲東炮臺,成爲當時廣州的重防之地。後來由於東側的沙洲不斷擴展,海印石成了東濠東岸陸地的一部分。到了清代末年,終於被埋到地下。要不是1988年建了海印大橋,留下「海印」這名稱,今天的廣州人大多不知道過去曾有過那麼一塊島嶼巨石。當你路過廣九大馬路時,你的腳下就踩着當年的那塊名石了;當你張目四望,滿眼是高樓大廈,可曾想到,一兩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曠野,大潮湧至,天水一色,那巨石若隱若現,眞可謂滄海桑田!
  浮丘石連同海珠石、海印石合稱爲「羊城三石」。在悠悠的歲月中,浮丘石更有一段傳奇。浮丘石是古代廣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島,形狀似浮在水面的小丘,因而取名「浮丘石」,它位於中山七路與西門口之間。據說,晉代的葛洪曾在那裡煉丹,留下了「丹井」的古迹,清代時成了羊城八景之一。在唐朝和宋朝,浮丘石上曾修築過不少亭臺樓閣,主要是根據其主角浮丘公的神州傳說搞出來的。如今,這些已蕩然無存。當你走在繁華的中山七路,你很難想象這裡曾經四面環水,船舶縱橫。不過,浮丘石的主角還是爲後人留下一條小巷,叫積金巷。
  傳說浮丘山下住着一老一少,長者雙目失明,人稱浮丘公;少者也瞎了一隻眼,人稱浮且叔。他們兩人共一明目,在浮丘山上砍柴割草度日。鄰居們見他們生活艱辛,不時送些麥豆給他們。一天,鄰居二叔婆又送來麥豆,浮丘公過意不去,兩人你推我讓,浮丘叔總算開了口,說:「麥豆我們收下,用來做種子,開荒種地。」
  第二年春,浮丘公和浮丘叔互相攙扶着,到浮丘山下開荒。浮丘山的表土下全是紅色砂岩,開荒十分艱難,浮丘公在前面掘,浮丘叔在後面下種,掘一下,行一步,種一穴,摸一摸。別人一天種三斤種,他們種一斤種需要三天。那年還遇上大旱,他們兩人同一目,摸索着擡水澆地,日落回家時順便挑回一擔柴草,用來換點鹽度日。
  日子一天天過去,到收成的時候,令人奇怪的事發生了。他們種的是麥豆,收獲的卻是金燦燦的金豆,連那些豆桿都變成紅白相間的珊瑚玉樹。
  爲了報答鄰居們長期的幫助,他們悄悄地把這些金豆子撒在每家每戶的門口,撒滿了一街。那就是撒金巷,後來叫「積金巷」。這裡還流傳一首童謠:「浮丘公,浮丘叔,兩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擔一束。」
  不過,積金巷在近年被拆掉了,祇留下一段花崗岩石地板。但是,浮丘石和海珠石、海印石一樣,已經載入廣州的史冊。
文章錄入:Highyun    責任編輯:Highyu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列印此文】【關閉窗口
    最新熱點 最新推薦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祇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祇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本網内容版權屬於粵語協會,歡迎轉載本網站之内容,但必須先獲得粵語協會授權,且轉貼文章必須註明出處,否則追究責任,請尊重知識產權。
    *粵備ICP050010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