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公告列表     要顯示所有粵語字,請下載字體庫  [Highyun  2006年5月22日]        
加入收藏
設爲首頁
搵站長
您現在的位置: 粵語協會 >> 嶺南文化 >> 南粵掌故 >> 處處有傳說 >> 文章正文
  少小離家「高第」回           ★★★ 【字體:
少小離家「高第」回
作者:曾應楓    文章來源:俗話廣州、粵語學堂《好嘢嚟贈慶》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1-10    

  高第街位於廣州鬧市中心的北京路,這條長約五百米的狹窄街道是有名的商業街。清代,這裡以專營鞋類、繩頭、布匹等而名聞遐邇。林則除在廣州查禁鴉片,也曾住在這裡。近代名門許氏家族的祖屋就在高第街的許地,許氏家族的後人,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少年時在高第街生活過。再說得遠些,唐代名相張九齡後裔張子頤遷居於此,明代的著名畫家李孔修,也曾居住在此。於是有人說,是因爲那裡出了些名人,又有人做了大官,所以就把這條街取名「高第街」。事實上,高第街的取名另有一個故事。
  從前,這條街上住着一個姓周的財主,他家可有錢了,光是婢女就有十幾個,每天吃剩的飯菜就有一大桶,所以,乞丐們都願意在開飯過後,聚集在周宅大屋前乞食。周財主呢,心情好時,就叫婢女把吃剩的冷飯菜汁施舍給乞丐,他高興地出門接受乞丐們的感恩。心情不好呢,就連門都不開,要婢女把剩飯菜倒掉。周財主家有一個婢女,姓伍,名阿秀,她專門在伙房做雜工,人很善良,見到門外那群乞丐沒得吃,往往倒剩一些飯菜,偸偸送給他們吃。
  在這群乞丐中,有個約莫十五六歲的少年,他無父無母,自幼出來沿街乞食,個子不算高大,但十分機靈,一雙黑眼睛分外有神。這少年姓高,在這群乞丐中年齡最小,大夥便叫他「高弟」。阿秀見到高弟,便會想起自己的弟弟,可憐她弟弟因家鄉鬧災荒,活活給餓死,所以她對高弟特別關照,見他年幼,經常給他留一些食物。
  日久生情,阿秀和高弟有了感情,來往比別人要多,這自然瞞不過乞丐們的眼睛。有些乞丐眼紅了,說實話,誰不想得到阿秀的幫助和愛慕呀,可偏偏就是那個最不起眼的高弟得到了。有些乞丐就憤憤不平。他們開始排擠高弟,不准高弟和他們一起乞食。可高弟因爲有阿秀的幫助,他才不怕呢。後來有個乞丐就向周財主告密,說他家的婢女和一個乞丐私通,偸他家的東西。
  周財主一聽,可不得了,抓住阿秀就打,追問她把什麼東西給乞丐了。阿秀當然說沒有,那些冷飯菜汁都是你不要的。周財主見問不出什麼名堂,越發拷打阿秀。可憐弱小的阿秀,就這樣活活地被財主的亂棍打死了。
  高弟知道後,傷心欲絕,跪在阿秀的墳前,呼天喚地,放聲痛哭,足足哭了七天七夜。哭聲終於驚動了菩薩,菩薩也爲高弟的虔誠和悲傷感動了,於是拿出求命的「還魂水」,往阿秀墳上灑去。阿秀得以起死回生,高弟和阿秀向菩薩叩頭致謝,他們結爲夫妻,到郊外種田謀生。
  從此,高弟夫妻倆早出晚歸,辛勤勞動,生活越過越好。後來有了些積蓄,機靈的高弟買了田地,慢慢地發家致富了。而那周財主卻花天酒地,家道逐漸破落了。後來,高弟到廣州做生意發了財,買下了周財主的住宅,全家人搬進去住。人們知道高弟又回來了,就把這條街叫做「高弟街」。後來,寫街名時,人們卻把高弟街寫成「高第街」。於是,這街名便流傳至今。
  高第街內有一小巷叫許地,裡面住着名門望族的許氏家族。許氏家族可稱得上是「高第」。許家的發達,也是從無到有一步步走的。清初,許氏家族的第一代從粵東澄海遷來高第街時,十分窮困。第二代的許拜庭十三歲就到鹽店當童工,由於他勤勞能幹,成爲得力的店員,老闆便派他出海購鹽。有一次,運鹽回廣州途中遇到大風暴,同行的一條船沉沒了,另一條迷失方向誤了歸期,祇有許拜庭指揮的那條船能乘風破浪,順利回到廣州。結果他購的鹽成了獨市生意,鹽店發了大財。行中人都說他有福相,能逢凶化吉,又說他精明能幹,航海有術,經營有方,爭着以高薪聘他。但許拜庭以道義爲重,還是在原店服務。店主感激他,便將一些股份劃歸他名下。從此該店生意越發興隆,許拜庭成了廣州一大鹽商,富甲一方。
  許拜庭有三個兒子,長子許祥光中了進士。許祥光有七個兒子,爲「應」字輩,都中了舉人,人們譽爲「七子登科」,其中許應鑅、許應騤分別是清朝的一品官和二品官。以下「炳」字,「崇」字輩更加興旺,眞應了「高第」的含義。第五代的許崇清、許崇智都是廣東顯赫一時的名人。曾經有位秀才爲許氏家族撰寫了一副對聯:「事祖事父,祖事祖事父,父事祖事父;有子有孫,子有子有孫,孫有子有孫。」
  此聯何解釋,聰明的讀者自然會領會的了。
文章錄入:Highyun    責任編輯:Highyu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列印此文】【關閉窗口
    最新熱點 最新推薦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祇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祇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本網内容版權屬於粵語協會,歡迎轉載本網站之内容,但必須先獲得粵語協會授權,且轉貼文章必須註明出處,否則追究責任,請尊重知識產權。
    *粵備ICP050010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