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個貿易繁華的都市,行業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各家店舖的收支數目是保密的,甚至連做生意時的討價還價,也要說些行業間的隱語。 但多數做生意的人都是在檔口或者舖面講價,廣州叫「斟盤」,有些不便被人知的數字,就用隱語代替。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說成支、辰、斗、蘇、馬、令、候、莊、灣、響。那麼,三、六兩個數字就是「斗令」,五分錢是「三分六」,故此稱作「斗令」了。 最有意思的是,理髮行業作了一首數字隱語詩,請看: 百萬軍中無白旗(一),夫子無人問仲尼(二), 霸王失去擎天柱(三),罵到將軍冇馬騎(四), 吾今不用多開口(五),滾滾江河脫水衣(六), 皂子常時掛了白(七),分瓜不用把刀持(八), 丸中失去靈丹藥(九),千里送君終一離(十)。 人們理完髮,內行的一聽這首打油詩,就明白交多少錢了,眞有意思! 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行業的隱語已經逐漸消失,祇有斗令等少數還不時在老廣東人和香港人中作笑話流傳。 ——《俗話廣州·民俗交響樂·諧趣的行業隱語》網頁版原文
其中「罵到將軍冇馬騎(四)」一句,若用簡體字「骂」,則表達唔出佢個意思。「骂」字去掉個「马」字,剩下祇係「吅」,與「四」無關。所以由此可推繁體字適合粵語研究,亦適合中國考古之類的工作。 又舉多一例:「廣」字。廣州話讀[gwong2],中間有介音[w]嘅成分,因爲「廣」嘅主諧音字係「黃」。而「黃」字廣州話讀[wong4],因爲有「黃」做諧音,所以「廣」字就唔係讀[gong2講]。常用字中同樣例子有「礦[kwong3]石」、「擴[kwong3]張」、「曠[kwong3]課」、「姓鄺[kwong3]」、「粗獷[gwong2]」等。就連普通話都係「廣」都係[guǎng]音,同樣有[u](u即w音)做介音,普通話都咁準確,粵語有咩理由會輸蝕畀佢呢?簡體字中一律將「廣」中嘅「黃」字去掉,祇剩下「广」。冇咗個「黃」字嘅「广」,憑咩讀得出[w]介音呢?難怪而家國內講粵語嘅年輕人咁多懶音啦,因爲佢哋根本唔知道字嘅來源以及諧音嘅道理。 簡體字實在不適宜用於粵語研究。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
|